伪装国货多年在中国一年狂捞2515亿却被誉为“国民食用油”
近年来,“国货之光”成为了国人追捧的热点,许多中国消费者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国货,助力民族品牌的崛起。然而,就在大家为“国货当自强”而自豪时,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悄然传出:一个我们熟悉的“国民食用油”品牌,竟然是来自国外的洋品牌。
这个品牌以“中国芯”的形象迷惑了国人多年,并凭借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大肆圈钱。2023年,它在中国市场的营收高达2515亿元!这样一笔巨额收入,最终却流入了境外资本的口袋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这个品牌是谁创办的?它又是如何成功“伪装”成国货,并在中国市场上大展拳脚的呢?
提到金龙鱼,许多中国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:这不就是国民食用油的代表吗?金灿灿的品牌名称,龙飞凤舞的包装设计,再加上“中华老字号”的广告语,无不彰显着浓郁的中国风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这个看似地道的中国品牌,其实就是由一家外国公司创办的。
没错,金龙鱼的幕后老板是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团。这家总部在上海的外资巨头,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盯上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,并精心策划了一场“扮猪吃老虎”的商业伪装秀。益海嘉里深谙中国文化,知道要想俘获国人的心,必先讨好国人的胃。于是,他们为自家的食用油品牌起了一个充满中国韵味的名字——金龙鱼,并在包装上大做文章,处处体现中国元素。
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,金龙鱼迅速在中国食用油市场上站稳了脚跟,树立起了“国民食用油”的形象。在益海嘉里的精心运作下,金龙鱼如今已成为中国食用业的龙头老大,2023年在华营收超过2500亿元,稳居市场第一。
然而,销售额节节攀升的背后,金龙鱼也引发了诸多争议。一些业内人士指出,尽管金龙鱼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,但利润最终都回流到了境外总部,对中国食用油产业的发展并无多大帮助。从这个方面来看,金龙鱼的本质与其“国货”的外表并不相符。
作为消费者,品牌的归属固然重要,但产品的品质更应该放在首位。金龙鱼的成功,一方面说明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觊觎,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国人对民族品牌的期待。在全球化的大潮下,外资品牌借道中国市场“圈钱”已是大势所趋。
关键是要加强监管。对于国货品牌而言,与其纠结于外资的“伪装”,不如多在品质上下功夫,以过硬的产品力赢得消费者的信赖。那么,在金龙鱼这个“国货”品牌的背后,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外企帝国在运作?
益海嘉里集团,这家总部在新加坡的粮油巨头,已经在中国市场上纵横驰骋了数十年。作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,益海嘉里的商业版图遍布全球,而中国无疑是他们最重要的“赛场”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,益海嘉里就嗅到了中国市场的无限商机,开始了在华投资的步伐。
如今,这个低调却野心勃勃的外资巨头已在中国布下了庞大的商业网络,旗下拥有60多家下属公司,涉足食品、地产、酒店等多个领域。除了家喻户晓的金龙鱼,香满楼、胡姬花等知名品牌也纷纷成为益海嘉里的“囊中之物”。
然而,这样一个资本实力丰沛雄厚、市场经验比较丰富的外企,也难免与中国的发展主基调发生摩擦。益海嘉里在华的投资布局中,有几个动作尤其引人注目:大举收购国内的粮食中转库,试图掌控粮食流通的关键渠道;在青岛投资大型面粉加工项目,意图渗透国内的粮油加工产业。
一时间,“外资染指中国人的饭碗”的话题甚嚣尘上,益海嘉里也因此陷入了“威胁粮食安全”的风波漩涡。在舆论和政策的双重压力下,这家外企巨头不得不放缓了在华扩张的脚步,部分投资项目也被迫中止或转让。了解了益海嘉里的实际身份,再来看金龙鱼的发家史,其中的玄机便不难发现。
其实,早在上世纪70年代,益海嘉里的掌门人郭孔丰就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。彼时的新中国,改革开放的大幕才刚刚拉开,市场经济的种子正待萌发。敏锐的郭孔丰看到了这片沃土中蕴藏的巨大商机,开始谋划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。
然而,要想在当时的中国立足,谈何容易。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、政策法规的频繁变动,再加上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障碍,都让这个雄心勃勃的外企巨头踌躇不前。但郭孔丰并没有就此放弃,而是选择了一条卧薪尝胆的长线战略。他深知,与其贸然进入这个陌生的市场,不如先低调试水,伺机而动。
90年代初,益海嘉里终于等来了机会。1991年,金龙鱼品牌正式诞生,并在深圳设立了第一家工厂。尽管规模不大,但这标志着益海嘉里已经在中国市场迈出了关键的一步。当年,金龙鱼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亿元人民币,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外国品牌而言,已是不小的成绩。此后的数十年间,金龙鱼紧紧抓住中国经济腾飞的历史机遇,迅速崛起。
到了2000年,金龙鱼的年销量已突破100万吨,占据了中国食用油市场25%的份额。2018年,其销售额更是高达1400亿元,稳坐行业头把交椅。如今,金龙鱼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食用油品牌,市场覆盖率高达90%以上。从默默无闻到一路高歌猛进,金龙鱼用34年的时间,演绎了一出大戏。
这背后是益海嘉里深谙中国国情、精准把握市场脉搏的结果。要想俘获中国消费者的心,就必须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。因此,从产品设计到品牌营销,金龙鱼处处体现出浓郁的“中国风”。不仅如此,益海嘉里还根据中国城乡差异大、消费习惯多元的特点,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多个子品牌和产品系列,从高端到平民,城市到农村,全方位覆盖不同层级的消费需求。
正是凭借这种“本土化”的市场策略,金龙鱼才得以攻城略地。当然,金龙鱼的“中国制胜”之道,还有赖于益海嘉里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。作为一个跨国企业,益海嘉里拥有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,能够整合全世界内的优质资源为金龙鱼赋能。同时,益海嘉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的运营模式,也为金龙鱼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然而,任何成功的背后,都难免有一些隐忧和挑战。金龙鱼的崛起之路,也并非一帆风顺。随着外资身份的逐渐暴露,这个“伪装”多年的洋品牌开始引发国人的警惕和质疑。有人指出,像金龙鱼这样的外资巨头,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,对本土品牌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挤压,可能会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。
对于这些质疑,我们不妨辩证地看待。从正面来说,金龙鱼的发展壮大,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完善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的产业链,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。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是有益的,消费者也因此获得了更多高品质的产品的选择。但另一方面,外资品牌“闷声发大财”的做法,的确值得反思。他们在华获得了巨额利润,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,而不是只索取不付出。
对此,我们既要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健康发展,也要加强监管和引导,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。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,是一个企业立足的根本。严格把控每一个生产环节,恪守法律和道德底线,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。
消费者应擦亮眼睛,看清品牌背后的实际身份,理性消费,安全消费。与此同时,国货品牌也要以此为鉴,在夯实产品力的基础上,加强自主创新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只有民族品牌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,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完成“国货当自强”的梦想。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诚信、规范、安全的消费环境。